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(醫學與藥物)中暑分陰陽 治法大不同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shineh    時間: 2018-8-14 12:58 PM     標題: (醫學與藥物)中暑分陰陽 治法大不同

民眾都知道大熱天容易中暑,卻不知中暑又有不同類型。開業中醫師羅明宇表示,傳統中醫認為,中暑又分陰暑、陽暑,暑之月受寒,故名陰暑,通常症狀比較輕,類似夏季感冒,很多人容易混淆;暑之月受熱,故名陽暑,通常病情比較重,處理不當的話,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。

羅醫師指出,中醫認為靜而得之者稱為陰暑,暑熱之時,很多人畏暑貪涼,不避寒氣,如夏季睡眠時強吹電風扇、冷氣空調下乘涼過久,以致寒邪侵襲肌表,熱閉於內,以致陽氣不能發出而致病,發病後常見發熱頭痛、惡寒無汗、身形拘急、肢節疼痛、胸悶不暢、不思飲食、舌苔白膩等症狀。

治療陰暑應以解表清暑為原則,適合用藿香、厚樸、佩蘭、炒扁豆、滑石、雙花、連翹、鮮生薑等中藥材,若是噁心嘔吐,酌加竹茹、制半夏、陳皮,以便和胃止嘔;若是無汗,酌加香薷、薄荷,以便解表發汗;若是大便溏瀉,酌加神麴、炒蒼朮,以便健脾止瀉。

羅明宇指出,動而得之者稱為陽暑,多半是民眾在夏季暑日當空、長途遠行、田野烈日下勞動,或是高溫環境工作,時間較長,以致感受暑邪熱毒,發病後常見頭暈胸悶、高熱汗出、面紅目赤、煩躁不安、大渴大汗、喘促氣粗、舌紅苔黃少津等症狀。

治療陽暑應以清熱解暑為原則,適合用生石膏、知母、鮮蘆根、竹葉心、生地、荷葉、西瓜皮、生甘草等中藥材,若是熱極生風,四肢抽搐,酌加鉤藤、地龍、菊花,以便熄風止痙;若是熱盛傷津,出現舌紅、口乾、多汗,酌加沙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太子參,以便益氣養陰。通常病情嚴重者,必須緊急送醫診治。       

台灣新生報

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03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